第四十二章 态度泾渭分明-《赤旗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如果把董宽的建议比作是“先发制人”,杜俨的此策,可称“后发制人”。

    相比董宽之策,杜俨此策显然是更加的稳妥。

    众人素服杜俨之能,而且杜俨此策也确实更高明,於是就在军议上,众人都听了杜俨此策。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转回当下,望楼的楼梯上传来匆匆的脚步声响。

    不多时,自黑漆漆的楼梯洞上,上来了几人。

    当先一人,是个年轻士人,后边跟着的是两三个披甲佩刀的军将。

    几人到了杜俨身后,向杜俨行了一礼。

    年轻士人便是杜尚,他说道:“阿父,火堆都已经点着了。”

    杜俨没有回头,依旧眺望着南边十余里外的援兵所在之处,微微点了点头,说道:“好。”

    杜尚带着点担心,说道:“城上离援兵有十几里远,就是不知这几堆火,援兵能不能看到?”

    “你来看,援兵所在处的火光,咱们在城楼上尽能看到,咱城头的火,援兵定是也能看到。”

    杜俨作事,思虑周全,他和贾恭预定的有联络的暗号,为防援兵到后,内外消息不通,与援兵,他当然也有预定的联络暗号。与援兵预定的联络暗号,也是火堆。不同数量、不同位置的火堆分别代表不同的含义。此时南城头上点起的火堆总共有四个,三个在城楼的西边,一个在城楼的东边,代表的含义正就是命令援兵做战备,预备迎击敌人的围攻。

    杜尚抬眼,遥望了下援兵所在的地方。

    确如杜俨所言,援兵那里的火光能够看到,他这才略微放下了点心,下意识地侧耳闻之,有马嘶、人声随风传来,——但这马嘶和人声,不是援兵那里传来的,援兵毕竟离城较远,视线能及,动静是听不到的,听到的这马嘶和人声,是从较近处的董宪营中传来的。

    杜尚迟疑了下,说道:“阿父……”

    感觉到了杜尚语气中的不安,杜俨没有回头,问他说道:“怎么了?你可是担心明日的战事?”

    杜尚说道:“阿父,有件事我还没有向你禀报。”

    “什么事?”

    杜尚说道:“便是今日援兵到后,我闻监督霍胜的军吏报称,霍胜殊无喜意,反是长吁短叹。”
    第(2/3)页